【企业家】缝机人生:黄正法

来源:贝博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08 20:21:22

产品概述

  伴随改革开放一声春雷,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。在此期间,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中的民企开始萌芽,一大批创业者以缝机产业为舞台,谱写刻画了一段段追逐梦想,实现价值的创业历程。

  数十载春秋,华发已生、基业已固。回首来时路,个中辛酸不足为道。一路的经历或许平凡无奇,但正是老一辈缝机人的拼搏和努力,凝练成了中国成为缝制机械大国,并向着强国进发的核心基础所在。

  老一辈创业者们,大多有着相似经历。彼时经济环境、生存环境下,“找饭吃、找活路”的压力,迫使他们闯出去,靠自己去打拼。行业传承至今的艰苦奋斗、勇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,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体现和升华。时至今日,老一辈或坚守企业一线,或已退居幕后,虽然沧海桑田、时过境迁,但他们的故事,仍在传颂,仍激励着后来者们继续前行。

  1986年结缘缝纫机,1997年创办企业,2005年搬迁新厂,2017年新顺发成立。几乎十年一次的轮回脱变,之于企业、之于个人,都是不破不立的决断和柳暗花明的期盼。30余年的缝机人生,黄正法已经不记得经历过了多少次磨砺和辗转。但企业一步一个台阶的稳健发展,却实实在在印证了他对自我的评价:“这一辈子做缝纫机,我的选择没有错”。

  自13岁开始少小离家,补过鞋、打过工、出过苦力、卖过农机的黄正法,1986年正式与缝纫机结缘。

  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萌芽、计划经济退出的交叉时期,缝纫机作为传统三大件之一,尚属于国有百货公司经营范畴。从包销转向自销的压力,让企业迫切地需要组建自有销售团队。经熟人介绍,浙江第一工业缝纫机厂销售负责人带着两条牡丹香烟登门拜访,诚意邀请黄正法加入。

  1986年8月8日,黄正法正式入职,成为一工缝销售员,“进入集体企业,端上了金饭碗”。多年走南闯北的行商经历,让黄正法不甘安于现状,迫切希望在新平台有所建树。可完全陌生的产品、从未接触过的渠道,摆在黄正法面前的最严重的问题是,市场在哪里?

  一定要走出去!入职不久,黄正法孤身一人背起十几公斤重的样机,带着一本说明书,从上海坐船到大连,辗转鞍山、沈阳、哈尔滨,寻求市场机遇。但用户对一工缝品牌并不了解,再加上必须现金结算,东北之行的艰难可想而知。

  处处碰壁,毫无收获的黄正法,将希望寄托在唐山——这个自己补过两年鞋的城市。凭借流利的唐山口音,加上百折不挠的闯劲,一个星期后,他终于做成了生平第一笔缝纫机生意,唐山百货站以310元/台的价格,购置了10台GN1-1缝纫机。带着货款回到台州,黄正法非常兴奋。这一步的迈出,于他有着太多的意义。

  1987年,黄正法遇到了“想都不敢想”的大事件。唐山百货站发来电报,一次性预定400台缝纫机。面对史无前例的大订单,黄正法前往唐山去谈判。两天两夜的路程,对于又激动又兴奋的他来说丝毫不觉得漫长。一番讨价还价后,双方商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开本票,一工缝承担来回运费。

  当时企业每月产量也就几百台。对这种巨额的订单,多数高管因金额太大,风险太高而持反对意见,仅租车运费就要一万六千多,对于1987年的中国,已经是天文数字。而整车货值十多万,如果出意外,谁来承担这个责任?

  面对高管们的质疑,面对诸多不确定性,一工缝厂长看出了黄正法的犹豫,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最大的支持。之后,黄正法咬牙签下军令状,自己背下了一万六千多块的运费风险,押车前往唐山。

  30多个小时的颠沛,忐忑和紧张取代了之前的兴奋。直到顺利卸货,拿到本票之后,黄正法才算松了一口气。在唐山修整的那一晚,他把本票缝在了贴身衣物上,躲在招待所房间里,根本不敢出门。战战兢兢地熬过一夜,终于安全返程回到了厂里。

  入职仅几个月的黄正法创造了一工缝新的销售历史。他受到了最高褒奖,厂长号召所有销售员向他学习。随后几年,百姓生活水平上升,衣的需求带动了缝纫机市场,一工缝产品甚至一度供不应求,黄正法和同事们也越做越起劲。

  到了1993年。一工缝成立自营出口公司,不断历练后的黄正法逐渐走上管理岗位,走马上任国贸部经理,负责开拓国际市场。

  1994年,黄正法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新加坡,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发展,真正打开了眼界。随后,在他的带领下,国际贸易不断扩容,尤其巴西市场进展迅猛。

  形势大好的表象下,已然暗礁密布。快速扩张加之市场大环境影响,施行放账模式带来的弊端日渐显现。1995年,一工缝资金出现短缺;1996年,银行贷款最终压垮了这家集体企业;1996年年底,飞跃兼并了一工缝。在清算完毕后,黄正法婉拒了飞跃的留任,决定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。

  创业伊始,一切从零开始。黄正法坚持必须要买厂房,而这一决定,耗光了全部30多万积蓄,启动运维资金一下没了着落。黄正法的哥哥提出合股,投入十几万作为启动资金,占三分之一股份,当时侄子黄小根刚刚高中毕业,没有工作,正好跟着一起创业。

  对于企业的发展定位,黄正法定下了三条原则:第一,要做事先做人,要懂得感恩。第二,有多大能力,做多大的事情。第三,做企业要实实在在,诚信为本。正是有了这样的经营思路,再加上自身销售经历以及对市场需求和渠道的掌握,顺发从初创时期的十几个人、两个产品慢慢实现了发展壮大。

  自2000年前后开始,国内服装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期,对工业缝纫机的需求爆发,缝机行业迎来了快速地发展的黄金十年。2001年,在有了一定原始积累后,黄正法对产品架构做调整,增加了平缝机的生产。2003年,顺发产值已经突破了7000万元大关。

  2004年,飞跃找到顺发,进行封包机的贴牌生产。并以此为起点,双方的合作愈加深入。当时,顺发厂房在扩建后也仅有5000平方米左右,不足以满足发展所需。飞跃董事长邱继宝鼓励黄正法做强做大,当时政府号召加快闲置土地流传,邱董随即提出,将一工缝原有土地厂房转让给顺发。

  这块地,拿还是不拿?几年发展所积累的资金,距离拿地所需仍差很多。如果要拿地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需要筹措资金,承担风险。几经考量,黄正法决定赌一下,和当年一样,再次倾其所有,并贷款、周转借贷了几百万元,于2005年将手续办理完毕。

  新的厂房,新的发展起点。二次创业的黄正法抓住市场持续火爆和行业黄金发展期的产业机会,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张,产品线全面铺开,平缝、包缝、绷缝同步跟进,产值实现连年大幅增长。

  当时台州缝机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,只要造得出,就不愁卖。但黄正法有自己的思考,那就是必须要做好品质。为此,在经销商牵线之下,为了达成一位业内“师傅”及其团队的加入,黄正法赴深圳攻关一个礼拜,最终以诚意和远超出当地中等水准的高薪,将他们请回了顺发。

  之后,顺发新增两条生产线,并根据相关要求,将之前的管理、生产流程进行颠覆性改革,有部分老员工因此而离开,但黄正法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,他深知,这一步必须要走,唯有这样,才能提升产品的质量,获得更加多市场话语权。

  改变带来显著效果,顺发747包缝产品一经推出,就得到市场好评。很多知名品牌经销商也主动寻求合作,甚至引起了西安标准公司的关注。

  2006年,时任标准公司董事长翁锡明来到顺发,在当地考验查证后,于3月份开始,和顺发合作进行747系列产品的贴牌生产,后来又增加到了部分外贸平缝产品的合作。自此为开端,标准与顺发的合作愈发紧密,并一直携手走到了今天。

  2017年年底,公司改制为新顺发。“前二十年,是从家庭作坊走向规模化,但很多方面都是粗放型的,是不规范的。企业走到今天,只有更规范,才能做得更好、更安全、更长远。而且股份制之后,更加有助于对人才的吸引,从而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”。

  这一年,黄正法始终纠结于摆在眼前的两个选择:不去做改变和尝试,按现有体量和底子,保守地走下去,也许会逐渐收缩,但至少一段时间内企业相对安全,之后就交给下一代去操作。或者,依据市场需求和自我判断来调整产品,优化并上马新的项目,这样做是冒险的,有可能满盘皆输加速灭亡,但也有一定的可能冲出生路,开辟新的发展通道。

  黄正法选择了后者,再次带领公司进行改变,他将此看作是第三次创业。当下国际经济、产业环境、市场变幻的无常,让他不得不带领企业,再搏一把。“企业做到今天,也早已不再是单纯为了挣钱,而是要对300多名员工负责,要给他们留下后续的保障和发展空间。”

  尤其近两年的环保风暴,以及国家在税收、社保等层面的严管,让黄正法有了危机意识,并马上着手应对。筹划中的新厂建设已确定进入施工阶段,顺发的产能和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。

  黄正法说,决定再出发,可以看作寻求转型的新起点,更是表明长远发展的信心。按照规划,新顺发将朝向自动化设备方向推进,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身技术提升共同完成。“做台州多数企业没有做的产品,拉开差距。现有已经有部分产品研发出来,给到客户试样。未来这一进程还要加快。并且已经着手在人员配备、产能规划、人才引进等层面进行了布局”。

  借助CISMAS2017平台,顺发史无前例地密集推出多款新品,加强完善了产品序列,提升了企业品牌整体形象。 2018年,新顺发的产值将超过4亿元已无悬念,根据规划,未来企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。

  原本希望坚持几年,60岁就退居二线乐享天伦的黄正法,预计自己可能到65岁,还将依旧操劳在企业一线。“我是不舍得看着企业保守的走下去,逐渐收缩。我希望留给下一代的是一个良性的、有潜力空间的企业,这是我的责任。而且在行业三十多年,这份感情是始终都放不下的”。

  黄正法倍感欣慰的是,企业传承是顺利的,年轻一代逐渐成长,并走向台前。侄子黄小根和儿子黄伟力越来越成熟,可完全独当一面,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。“看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,听他们说自己的判断和想法,心里非常自豪。而且我相信,通过他们的努力,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可以期待的”。